2007年,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率先突破发展为目标,以“四大”创建活动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导向,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特色产业稳步推进,城乡环境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开创了太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一、综合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676万元,比上年增长13.3%,增长速度高于历年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688万元,增长8.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1201万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967万元,增长13.4%。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和所占份额继续提高。
地方财政收支情况良好。完成收入1104万元,比上年增长34%;支出15711万元,比上年增长61.8%。收入和支出增长幅度均高于历史水平。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大力实施“优菜、兴药、壮果、促畜”四大工程,在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着力发展绿色蔬菜、中药材、杂果种植和家畜养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实现现价农业总产值31687万元,比上年增长10.9%。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3452吨,比上年增长9.7%,其中夏粮3228吨,比上年减少10.5%,秋粮10224吨,比上年增长18.1%。蔬菜产业取得新突破,全年种植“太白山”牌绿色蔬菜75000亩,比上年增长7.1%,产量达237307吨,比上年增长18.7%,建成北沟、寺院2个大棚蔬菜生产示范点,新建大棚10座。中药杂果产业蓬勃发展,全年新增中药材5200亩,新增杂果6000亩。
继续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全年造林30000亩,封山育林30075亩,退耕还林2400亩,主要林产品产量增加,完成林业总产值5616万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林产品产值为 2966万元,比上年增长20.5%。
畜牧产业稳定增长。畜禽品种改良和畜禽防疫工作进一步加强,全面推广舍饲养殖,畜禽存栏5.7万头(只)。全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928万元,比上年增长26.1%。
主要农产品产量
指 标 计量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吨 13452 9.7
夏 粮 吨 3228 -10.5
小 麦 吨 3228 -5.2
秋 粮 吨 10224 18.1
玉 米 吨 7904 22.2
大 豆 吨 806 -15
油 料 吨 114 -3.4
蔬 菜 吨 237307 18.7
水 果 吨 3871 2
核 桃 吨 950 14.5
花 椒 吨 186 8.8
板 栗 吨 983 15.4;
肉类总产量 吨 2702 2.6
奶类 产量 吨 65 12.1
禽蛋 产量; 吨 138 16
肉猪出栏数 头 21762 17.1
大牲畜年末数;头 1610 4.2
猪年末数 头 15965 38.7
羊年末数 头 27856 2.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6268万元,比上年增长2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9140万元,增长24.6%,规模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7128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实现工业增加值16321万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926万元,增长32.1%;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2395万元,增长7.5%。2007年,全县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有所回升。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名 称 计量单位 产品产量 比上年增长%;
黄 金 公斤 1055 10.7
水 电 万千瓦小时 40882 7.6
钨电极 公斤 54285 28.7
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指标名称 本年实际 增减(百分点)
总资产贡献率 12.3 0.6
资产负债率 47.7 -1.4
流动资产周转率 3.52 1.21(次)
成本费用利润率 21.3 2
全员劳动生产率 59406 3776(元╱人)
产品销售率 92.1 -5.2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全县乡镇企业总数达到2114个,从业人员5862人,完成企业总产值509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8%,实现营业收入45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8%。
建筑业持续发展,管理进一步规范,质量不断提高。全年施工企业完成建筑业产值 2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350万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建筑工程23186万元,安装工程1455万元,设备工器具购置599万元,其他费用1110万元。
从三个产业投资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780万元、14257万元和8313万元。第二产业中:工业完成投资10597万元,其中:采矿业完成投资866万元,制造业完成投资3018万元,电力、 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6713万元。在第三产业投资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684万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542万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987万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100万元。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邮电业快速发展。县境内公路里程达752公里,全年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700万人公里。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1020万元,比上年增长11.3%,电话用户发展进一步加快,程控电话达到 8340门,比上年增长8 %,电话普及率达到16.1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达2580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49.8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络发展迅速,总用户达762户。
六、商业贸易和生态旅游
商业流通领域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增加销售网点,在培育适应市场经济的流通格局上有较大改进。消费品市场商品充足,稳中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41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县的零售额为13343万元,增长19.2%,县以下的零售额2797万元,增长13.1%;全年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4774万元,增长23.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367万元,增长8.1%。
生态旅游长足发展。全年共接待各类游客4.72万人次,完成目标任务的15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24.8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18%
七、金融
货币存贷款有所增加。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64273万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626万元,比上年增长6%。各项贷款余额21777万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农业贷款16680万元,比上年增长26.2%。
八、教育、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顺利通过国家“两基”抽查验收,成功举办了全省“远程教育现场会”。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落实“两免一补”资金279万元,免除全县7379名中小学生的杂费和6038名学生的教科书费,1555名寄宿生享受到生活补助。全县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702人,小学在校学生 449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升学率100%,高中升学率90%。
文化和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认真落实“2131工程”,继续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流动电影放映车全年共放映828场次,送图书下乡508册。改造村庄道路21公里,建成文化休闲广场26个,花坛421座,植树14万株,绿化面积317623平方米,建文化墙14个村286面。全年建成12个村级广播室,20个农村信息服务站,安装“村村通”设备5套,为活跃农村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有线电视用户达5300户。
体育事业长足发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向省市输送运动员22人,省市各种运动会上参赛取得了较好名次。我县代表队在市希望之星运动会上取得了14金、8银、6铜的好成绩。群众体育活动日益活跃,全年共举办各类运动会4次,县十九届机关运动会参赛代表队24个、运动员500余名,近200余名老年人参加了县老年人综合运动会。
卫生事业取得新成绩。建成62个规范化村卫生室,并配置了医疗设备,达标率81%。年末全县共有医院12所,病床284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4人,卫生防疫人员15人。全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6.8‰,婴儿死亡率为2.2‰,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5.7%。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县总人口达到51795人,比上年减少162人,其中:非农人口11528人,占22.2%,农业人口40267人,占77.8%;全年出生518人,出生率为9.99‰;死亡361人,死亡率6.96‰;人口自然增长率3.0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6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38元,比上年增加230元,增长14.3%;年末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9885万元,比上年增长16.7%,职工平均工资15738元,比上年增长29.2%。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87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58人,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镇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为2475人,比上年增加162人,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4303人,增加24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3534人,增加80人;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20648人,参保率为86.9%;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为36969人,参合率为94.27%;全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041人,其中:城镇居民1565人,农村居民3476人。
【注】1、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2005年可比价计算。
2、人口数按公安报表数,各系统资料数字由各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