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太白推进转型突破发展的关键一年。当前,疫情防控政策进一步优化,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发展,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措施的深入落实、“双循环”战略的稳步实施,政策效应和资金红利持续释放,必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农村工作会和省市县委全会精神,2023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生态兴县、富民强县战略,聚力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全域5A级景区,构建旅游度假、运动康养目的地,加快绿色经济转型,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奋力谱写太白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综合研判形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7%。
围绕以上思路目标,我们要聚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聚力产业转型,提升绿色发展“竞争力”
做强高山蔬菜。投资3.1亿元,实施太白高山蔬菜全产业链项目,建设供港蔬菜基地4000亩、新品种试验示范田2500亩,新建加工包装车间、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实现蔬菜全产业链产值8亿元。建成太白甘蓝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1500亩,托管带动农户种植甘蓝3.9万亩。加快省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争创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积极推行“田长制”,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
壮大特色产业。提升杨下蓝莓产业示范园、马耳山树莓产业园,新建户太冰葡萄酒庄、酒窖、展示中心,高标准建设太白高山果蔬加工园区,全县鲜果种植面积突破4.5万亩。扩建瓦窑坡、龙窝五味子示范园100亩,建设贝母生产基地450亩,新建中药饮片、艾草加工厂,打造全国太白贝母交易集散地。建成方才关、高码头、大地岭食用菌生产大棚150座,带动发展食用菌3000万袋,引进贾汪区龙泉鲟鱼养殖公司投资1.1亿元新建高山冷水鱼产业园,靖口、太白河、王家堎新增养殖林麝1000头,桃川发展鱼菜共生100亩,全县中蜂存栏突破8万箱。
发展生态工业。加快飞地园区建设,拓展工业发展空间,谋划建设厂房、道路,大力招引实力企业,促成太白山制药厂整体搬迁、陕西斯佩迩顿H型钢制造落地建设,引进西部环境装备制造等项目落户园区。实施太金公司选矿工艺优化改造、王家堎九平沟金矿探矿增储,安泰天龙钨钼有限公司完成钨钼生产960吨、产值3亿元、出口创汇1000万元。
二、聚力全域旅游,构建全业融合“新格局”
提升县城品质。推进城东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拓宽改造眉太线拐里段市政道路,实施衙岭至黄凤山段道路亮化、虢川河上游水环境生态治理,配套步道景观。加快虢川河南岸、南山片区开发,引进领军企业统一规划,完善购物、消费、旅游综合服务设施,不断拉大城市框架,加快东扩南移、跨河发展。全面拉开城乡基础设施提升大会战,大力推进投资20.6亿元的瑞森旅游综合体、旧城风貌提升、城区管网改造、生活垃圾热解等20个重点城建项目,启动翠矶山城市主题公园、亚高原体育运动小镇建设,翠矶山安置楼Ⅰ期主体封顶。推行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扎实开展城中村违建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城市管理顽疾,全面提升5A级景区县城品质。
做活乡村旅游。制定出台民宿(农家乐)产业发展规范,充分挖掘地域特色,保持传统风貌,高标准实施塘口平川驿、鹦鸽森林康养与文化体验、王家堎三国驿站民宿改造项目,建成桃川乡村公寓、咀头梅林小筑、靖口水蒿川森林民宿,打造民宿产业集群,实现旧宅变民宿,田园变景区,农民变股民。推进特色镇村建设,布局花卉观赏、果蔬采摘、农耕体验、星空露营、红色教育等新业态,丰富乡村旅游供给,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支持白云村创建全国旅游重点村,黄柏塬村、七里川村创建3A级乡村旅游村。
加快融合发展。树立“+旅游”发展理念,推进农业、林业、教育、体育、水利、交通、文化等与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开发休闲农庄、森林探险、研学旅行、户外运动、水利风景区、公路风景带,打造一部常态化文化演出剧目,推动旅游产业全景、全业、全时、全民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主打秦岭文化品牌,支持秦岭野生动物园、珍稀植物园、奇石博物馆建设,谋划实施黄柏塬景区旅游公路改扩建项目,推进鳌山滑雪场生态化、景区化建设,完成4.9公里对外连接公路建设,发展冰雪运动、赏雪体验业态,积极承办中省精品体育赛事,举办品牌节庆活动,提升太白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聚力巩固衔接,打好乡村振兴“主动仗”
抓实巩固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深化“百日提升”行动,精准开展“三类人群”分类帮扶,“一户一策”落实增收措施,筑牢防返贫堤坝。强化产业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全面消除风险隐患。持续抓好苏陕协作和航天定点帮扶,全力实施年度投资1.2亿元的108个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健全资产管护制度,切实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推进乡村建设。全面落实乡村建设行动方案,编制村庄规划,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投资655万元新建人饮蓄水池4座,更新农村净水设备82台,治理河堤9公里,硬化村组道路10.5公里,建成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改造户厕500座,修建排污管网6920米,购置分类垃圾桶4.1万个、垃圾清运车118辆。全面启动黄柏塬国家乡村振兴示范镇和七里川、梅湾、马耳山国家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接续推进太白河、王家堎镇,塘口、枣园、兴隆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创建数字乡村重点村3个,以点带面助推全县44个村建设提档升级。
深化农村改革。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奖补措施,推进土地连片流转,全面盘活撂荒、丢荒、弃耕土地,解决农村承包地碎片化问题。扶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家,促进农业实现规模经营。用好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十二条措施,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十有”标准村集体经济组织达到60%以上,建成收益2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15个、50万元以上4个。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积极承接农村各类服务资源,加快构建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
四、聚力项目招商,跑出追赶超越“加速度”
强推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稳经济的“硬支撑”,全力推进年度190个市县级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83.56亿元。紧盯太白自然教育基地、户太冰葡萄种植加工等34个续建项目,领导包抓、跟踪督导,力争快竣工早达效。围绕翠矶山拆迁安置、路平沟高速服务区等106个新建项目,专班跟进、现场调度,全力赶超时序进度。跟进宝太一级公路、太白农旅综合体等50个前期项目,靠前服务、全程保障,成熟一个建设一个。
精准招商引资。坚持投行思维、链式思维、增量思维、闭环思维,精心编制2023年招商引资项目指南,细化重点产业招商图谱,扎实开展链式招商、平台招商、龙头招商、节会招商、园区招商,常态化组织集中签约活动,全力引进核心“链主”企业。持续跟进北京同仁堂、陕西风景园林、国电陕西新能源等意向企业,建立企业诉求“绿色通道”,提供“保姆式”帮办服务,推动项目快速签约落地。年内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6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个,实现到位资金37亿元,省际到位资金32亿元。全年争取资金11亿元。
培育数字经济。大力实施“互联网+”“智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整合智慧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资源,加快推进数字政府、智慧政务、智慧农业、智慧交通建设,扩大数字应用覆盖面。巩固省级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成果,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升级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标准化电商产业园,紧跟网上推介、直播带货、订单销售等营销模式,新增电商企业5家,全县电商交易额突破6.5亿元。
五、聚力环境保护,守牢生态安全“生命线”
加强秦岭保护。持续巩固秦岭“五乱”问题整治成效,充分运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严格实施分区管控,严把产业准入清单,规范涉秦岭项目审批监管,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系统。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和修复,完成鳌山滑雪场、西大梁生态修复,实施东沟尾矿库坝体加固及排水系统提升、红岩河修复治理工程,新建第二水土保持示范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扎实做好长江“十年禁渔”,严厉打击破坏秦岭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当好秦岭生态卫士。
狠抓污染防治。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快国家大气本底站建设,常态化落实减煤、控车、抑尘、禁燃措施,强化散煤综合治理,推进农村“清洁化”进程,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快红岩河、枣园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建成县城东区污水处理厂,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虢川河争创省级“最美河湖”。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限药、减肥、禁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工程,着力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推动生态转化。坚持先立后破,释放生态潜能,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新建六家村农夫山泉饮用水厂,建成900平方米加工车间和1条灌装生产线。积极对接省市建立水资源使用补偿机制,提升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治理水平。推进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年内营造林3万亩,有效防范森林病虫害,全面增强生态补偿效益。建设规模化碳汇森林,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探索实施碳达峰行动,努力实现碳汇交易。
六、聚力民生保障,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发展社会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密切与宝鸡中学校际协作,实施名师培优工程,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综合实训中心改造提升,启动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紧密对接省市三甲医院建立名院托管机制,全面提升基本医疗水平。稳妥推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加强医疗救治资源储备和救治能力建设,强化老年人疫苗接种,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启动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示范镇创建,加大本土文产企业扶持力度,新建县剧团文化产业园,加强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提升社保水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组合拳,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用工和社保政策,加大对初创实体帮扶力度,年内新增城镇就业65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人次。完善医保三级服务体系及信息化建设,建成“一站式医保服务站点”89个,提高经办服务水平。提升农村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质量,加快县中心敬老院改造提升,构建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太白县殡仪馆,稳步推进殡葬改革。全面落实退役军人优抚政策,巩固“双拥模范县”创建成果。
创新社会治理。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引导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太白,拓展“雪亮工程”平台应用,整合升级指挥中心,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依法打击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矛盾纠纷调处,有效化解信访积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食品药品、道路交通、建筑工地、非煤矿山、特种设备等领域安全监管,创造和谐、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