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名  称: 太白县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2011-2015)
有 效 性: 文  号:

太白县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2011-2015)

发布日期: 2017-09-01 信息来源: 太白县人民政府

   为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行公立医院改革,优化、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太白县十二五规划纲要》,按照职责明确、功能互补、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原则,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一、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

十一五期间,我县先后通过开展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甲等村卫生室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创建等活动,建立了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卫生服务体系。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得到健全,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截止2010年底,我县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2。其中县级医院2个;职工医院1个;妇幼保健站1个;乡镇卫生院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66;个体诊所3所

十一五期间,太白县卫生监督所、太白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中心、太白县红十字会等机构挂牌成立,进一步健全了卫生服务机构。

二、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十一五期间,我县通过振兴计划、助学金计划、农村订单、公开招考等形式,为卫生系统补充医疗卫生技术人员39人。通过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培训、村卫生室人员培训等项目,通过带教、帮扶、实习、培训等形式,先后对300余人次的在职人员进行了培训,全面优化医疗卫生队伍知识结构,卫生人才梯队逐步趋于合理。

全行业现有人员219(不含村卫生室和诊所),其中医疗机构195人(含省太白林业局职工医院36人),卫生机构18人(妇幼、疾控),医疗保障机构6人(合疗办)。

医疗机构195人(含省太白林业局职工医院36人)中,管理人员15人,其他技术人员10人,卫生技术人员170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按专业技术分,执业助理医师60人,注册护士44人,药剂师16人,技师20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30人;按职称分,副高2人,中级29人,助理级63人,员级71人,无职称5人。千人卫生技术人员达3.26人。

村卫生室工作人员75人,其中取得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人员7人,取得乡村医生资格证人员68人

三、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2010年全县建制医疗单位编制床位278张(县医院、县中医院158张,省太白林业局职工医院30张,乡镇卫生院90张),实际开放床位200张(县医院、县中医院120张,省太白林业局职工医院30张,乡镇卫生院50张),千人病床数达3.85张门急诊人次14.7万人次,其中县级医疗单位门急诊人次6.6万人次,乡镇卫生院8.1万人次。出院人数4129人,县级3142人次,床位使用率为86%,卫生院出院人数为1150人次,床位使用率50%。

基本形成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乡镇卫生院为依托、村卫生室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报告、指挥网络体系;成立了卫生应急领导小组,组建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公共卫生应急队伍,为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物资保障。

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建设,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县疾控中心对肺结核病人追踪到位率达95%以上、病人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涂阳病人家属筛查率达85%以上全县甲类传染病无发病,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41.58/10万,丙类传染病控制在290.5/10万,食品卫生监督覆盖率为100%,食品从业人员体检率为98%。建卡、建证率分别达到100%,卡、证相符率达到了98%以上。七、新农合制度平稳运行

新农合工作按照“全面覆盖、规范管理、完善机制、巩固提高的总体要求,创新思路,强化举措,促进新农合工作稳步推进,有效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医疗保障需求。参合率稳定在98%左右,人均筹资标准由2007年的50元提高到2010年的140元。十一五末,筹资总额达到529.84万元,补助人数达45225人次。

开展了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降低至7‰。

认真宣传和贯彻落实《爱国卫生条例》,广泛开展卫生先进单位、卫生村及卫生单位创建活动。十一五期间,我县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卫生县城顺利通过达标验收。全县创建省级卫生先进单位18个,市级卫生先进单位28个,县级卫生先进单位54个;建成省级卫生镇(乡)3个,市级卫生镇(乡)3个,省级卫生村6个,市级卫生村8个,县级卫生村23个。全面推行无害化厕所建设,全县共建成卫生厕所7454座,改成率达82.84%,其中达到无害化厕所标准的5580座,改成率达61.98%。

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开局良好

整合县级医疗资源,合并县医院、县中医医院。抢抓“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实施机遇,县医院与市中医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帮扶机制。积极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及药品零差率销售。规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进展顺利。

第二章 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卫生事业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加繁重。

二、深化医改任务越来越紧迫。

医改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县医改工作虽初见成效,但医改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政府补助机制等工作均面临着诸多困难。

第三章 十二五期间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为宗旨,全面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为主题,强化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为主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综合调控,依托市场经济,鼓励多元化办医,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的前提下,努力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全面提高医疗卫生综合保障能力。

二、规划目标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建立功能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质化,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让城乡居民“看得好病”。继续完善三级医疗卫生设施网络,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加大现有医疗卫生单位改造提升力度,实现标准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让城乡居民“看得上病”。普遍建立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让城乡居民“看得起病”。加大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扎实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城乡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康教育活动,让城乡居民“健康少病”。

1、人群健康指标

----平均寿命75岁

----孕产妇死亡率 20/10万

----婴儿死亡率10

2、资源指标

----千人口床位数4.5

----千人口助理(执业)医师1.85人

----千人口执业护士数1.85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

----卫生执法监督所1所

----妇幼保健站1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

----镇卫生院9(含分院3所)

----村卫生室66所

3、卫生事业主要指标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5%以上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以上

----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70%以上

----儿童保健覆盖率95%以上

----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

----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

----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

----全民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率农村75%以上,流动人口80%以上

----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2015年达到100%,新涂阳病人发现率70%以上,治愈率85%以上

----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2015年控制在6/10万以下

----规划期达到碘缺乏病消除目标

----达到大骨节病国家控制区标准

----人均食盐摄入量下降到10克以下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达95%

----学校卫生监督监测覆盖率达到95%以上

4、卫生建设指标:

(1)完成县医院8338门诊住院综合楼建设及设备装备、配套设施建设

(2)完成县中医院1800住院楼建设

(3)新建太白县卫生监督所办公楼1200

(4)新建太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楼1000

(5)新建太白县妇幼保健站综合楼2000

(6)新建太白县合疗办办公楼1000

(7)完成鹦鸽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楼1200

(8)完成桃川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楼建设项目800

(9)新建县医院消毒供应室、太平间等附属设施建设1000

(10)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所

(11)乡镇卫生院逐步完成周转房建设及安心工程任务

(12)建设药品配送、公共卫生、新合疗、医院管理等信息化系统

第四章 主要任务

一、服务体系建设

(一)机构设置及发展规划

坚持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原则,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络。每个乡镇办好一所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办好一所规范化村卫生室。规划期内县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持续提高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水平,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逐步提高村卫生室服务水平。

1、医疗机构

(1)县级医疗机构

根据县城的服务人口和医疗机构格局,在现有医疗机构县医院、县中医院、省太白林业局职工医院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太白山中草药资源,突出太白山中草药治疗慢性疾病的特点,加强中医院特色科室建设。

县医院、县中医院要充分发挥医疗服务龙头作用,突出发展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救等医疗救治能力;建立现代化教育机制;不断添置先进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中医专科建设,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

(2)乡镇卫生院

规划期内,调整撤并镇的卫生资源。保持二郎坝卫生院、高龙乡卫生院白云卫生院三所分院。

持续提高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水平,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规划期内,鹦鸽镇中心卫生院保持一级甲等卫生院服务水平,靖口、桃川、太白河、王家堎、黄柏塬卫生院均建成一级甲等卫生院,全面提高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

(3)个体诊所

个体诊所的设立必须遵循总量控制、分布合理、方便基层群众就医的原则。诊所以专科为主,鼓励符合资格的人员投资建立专科诊所。原已设立的个体诊所不符合营业资格的责令实行关、停、并、转。

(4)村卫生室

村卫生室原则按一村一室设置,即全县设置66所。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达标率100%。规划期内重点加强人员培训和服务能力提高。

(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分别成立东大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南大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及发展规划

(1)妇幼保健站

加强县妇幼保健硬件建设和内涵建设,建立以保健为中心,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自身机制。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预防为主,在规划期内,逐步建成集保健、医疗、教学为一体妇幼保健机构

(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按照“区域覆盖、就近服务、职能综合”的原则,努力建设与我县县情相适应、满足预防保健需求、分工明确、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为具有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检验、监测与评价、健康教育、能承担辖区预防保健业务技术指导、培训咨询、信息处理以及传染病流行、不明原因疾病、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功能的综合性预防保健机构。

(3)卫生监督

规划期内,理顺卫生监督机构建制,按照“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强化公共卫生执法力度,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卫生执法监督保障措施,构建适应依法治县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卫生监督综合执法体系。

(4)公共卫生应急机构

充分发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办公室的职能,加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强化指挥人员综合素质培训,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做好重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疾病的监测、预警和疫情处置工作。在规划期内建成独立的、集指挥调度、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急救为一体的卫生应急机构

3、其他卫生服务机构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中心

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持续发展,考虑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基础上设置与镇农村人口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县级为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结算中心,镇级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筹资、监督、考核及资金的合理使用。

(2)爱卫办、地防办、红十字会等机构充分发挥各自职能。

(二)床位设置

充分考虑我县打造“西部休闲名县”发展战略,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相适应的原则,面对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的现状确定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床位设置。

十二五末,全县的床位总量控制在300张以内。

(1)县级医疗机构

到2015年,县级医疗机构设置床位总量控制在150张以内。县医院设置床位控制在120张以内,县中医院设置床位控制在30张以内,病床使用率达到95%以上。

(2)省太白林业局职工医院

到2015年,省太白林业局职工医院设置床位总量控制在30张以内。

(3)乡镇卫生院

    到2015年,乡镇卫生院床位总量控制在90张以内。鹦鸽镇中心卫生院设置床位控制在20张以内,靖口镇中心卫生院设置床位不超过15张、桃川镇中心卫生院设置床位控制在15张以内,太白河、王家堎卫生院设置床位控制在10张以内,高龙、白云、二郎坝3所分院设置床位控制在3张以内。病床使用率达到90%以上。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东大街、南大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均控制在15张以内。

(5)村卫生室、诊所不设床位。

(三)医疗设备配置

1、医疗设配的购置要与卫生服务需要和卫生机构层次、功能相适应,提倡适宜技术和常规设备。县医院设备配置严格按照《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县医院建设指导意见》的县级医院基本医疗设备主要装备品目录要求配置。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按照标准化建设标准配置。

2、新增大型医疗设备医疗机构,必须在作充分市场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医疗需求和利用情况,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无论何种资金渠道,需报县卫生局核准,按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和管理程序严格审批。现有配置已经饱和的设备,原则上不再增加,现有过剩设备可报批后在系统内部调整

二、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搞活吸纳引进人才机制,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实行有效人才培训机制,建立医德医风建设长效机制,力求“激活现有人才,引进专业人才”,按照“制定政策,招考人才;创新机制,引进人才;加大投入,培养人才;提高待遇,留住人才;转变观念,重视人才”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卫生人力配置以执业医师和执业注册护士为基础,按照《执业医师法》和《护士管理条例》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卫生人力的准入制度。

(一)医疗机构人力配置

到2015年,全县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40人,比2010年增加70人。按0.4名执业(助理)医师,0.4名注册护士标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执业(助理)医师达到96人,比2010年增加36人;注册护士达到96人,比2010年增加52人。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达到1.85人。

(二)公共卫生机构人力配置

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配置:0.25/人配置,人数达到13人。

2、妇幼保健站人力配置:0.20/人配置,人数达到11人。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人力配置:0.1/人配置,人数达到6人。

4、卫生监督所人力配置:0.1/人配置,人数达到6人。

5、卫生应急机构人力配置:0.1/人配置,人数达到6人。

(三)学历要求

到2015年,公共卫生机构中,本科以上学历应占50%;县级医疗机构医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50%以上,注册护士大专以上占40%以上;乡镇卫生院医师本科以上学历达到40%以上,注册护士大专以上占30%以上;村医30%达到执业(助理)医师

三、项目建设

(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1、县医院、县中医院

按照二级甲等医院的建设标准,加快县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期内完成8338平方米的县医院门诊住院医技综合楼及中医院1800平方米的住院楼建设项目,完善传染病区、消毒供应室、污水处理系统等部位的改造,完成食堂、车库、太平间、停车场、锅炉房、美化、亮化、监控等配套设施建设,使县医院的建筑面积达到85平方米/床。

2、乡镇卫生院

规划期内建成鹦鸽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楼1200㎡,配套设施用房600㎡。桃川镇中心卫生院住院楼建设项目800㎡。逐步完成周转房及安心工程建设任务。

3、公共卫生机构

规划期内建成卫生监督所办公楼1200㎡;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楼1000㎡;妇幼保健站综合楼2000㎡;合疗办办公楼1000㎡。

(二)民生项目建设

1、建立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等人群为重点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并及时更新,实现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

2、建立50岁及以上老年人登记管理(电子化)、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质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自救等健康指导工作。

3、建立0-36月龄婴幼儿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进行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评价,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工作。

4、全面开展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全县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的宣传,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并定期更新内容,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

5、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

6、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卡介苗、脊灰、百白破、麻疹、甲肝、流脑、乙脑、麻腮风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发现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

7、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县区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情处理;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对非住院的传染病人进行管理。

8、对全县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随访,对病情、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进行健康指导。

9、对全县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对在居家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

10、对全县农村35岁-59岁农村妇女进行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服务。

(三)卫生信息化建设

加快基本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区域卫生资源、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共享,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卫生管理、医疗保障、药品监管等多方业务协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促进医疗机构公平竞争;推行群众健康“一卡通”,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障服务。

1、门户网站建设

医疗卫生单位充分利用省卫生厅网站群建设,加快医疗卫生单位门户网站建设。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有条件的乡镇中心卫生院在规划期建成各自门户网站。

2、医院信息化建设

县医院(中医院)建成门急诊、住院病人、病房、护理、病案、财务药事、办公自动化、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质量监控、视频监控等医院管理信息化系统和门急诊医生工作站、病区医生工作站、电子病案、医技科室信息等临床信息系统,配套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库管理等信息化支持与维护系统。各乡镇中心卫生院按照实际工作需要,按照县医院(中医院)的模式,逐步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3、公共卫生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建设

建成具有疫情报告和监测系统(疫情报告和监测系统按照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的总体实施方案统筹建设)、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妇幼保健管理系统、卫生监督监测系统、慢性病社区防治管理系统、精神疾病防治系统的公共卫生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4、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建设

对合作医疗业务办理全过程信息化,实现合作医疗的资格审核、登记、缴费、结算审核、支付、基金财务管理等前台业务的计算机处理和规范化管理。建立有效的基金监控体系、科学的评价监测体系、全方位的信息查询和政策咨询体系等。

5、药品配送信息化建设

  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药品配送、销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与管理的药品配送信息化平台,实现药品管理信息化。

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积极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乡镇卫生院率先推行使用《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内药品,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县医院(县中医院)、妇幼保健站、职工医院、私立医院(含诊所)、村卫生室逐步推行,实现《目录》内药品零差率销售全覆盖,严格控制《目录》外药品差价;加快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层医疗队伍建设,积极落实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及《陕西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要求,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0-36月龄儿童健康管理服务、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服务等公共卫生项目,有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积极推行公立医院改革。按照“四分开”要求,改革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实行院长任期目标管理,推行人事分配制度,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落实便民惠民措施,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第五章 政策措施

一、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完善行业管理

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卫生事业,保障人民健康健康责任重大。政府将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列入重要工作目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的、难度大的问题,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打破卫生资源自成体系,各自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由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纳入统一规划,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加强管理。

二、贯彻“预防为主”加强预防保健网络建设

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监测与控制,建立和完善死因和行为危险因素等监测网络,制定预防控制规划,大力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在社区、学校、医院等场所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促进工作,针对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为干预措施,提高全民健康知识普及率、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加强急性传染病的控制,着力搞好农村改水、改厕、健康教育、病媒生物防制、城乡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的爱国卫生和地方病防治工作,保持计划免疫全程接种率保持在全市水平,控制急性肠道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规范性病、艾滋病的诊疗行为,降低发病率。

认真贯彻《母婴保健法》,严格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准入,抓好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系统管理,努力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儿童健康覆盖率。

三、发挥中医药特色,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

认真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加大对中医事业的投入,加强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太白山中草药资源,使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共同承担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

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医药人力、技术资源向农村流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防病治病中的优势。提高农村的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和中医药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中的贡献率

四、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积极推进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提高农民抵御疾病风险能力。

加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乡村一体化”规范管理,调整乡村卫生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实现镇卫生院无危房,房屋、人员、设备、技术、管理配套目标。

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素质,吸引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做好“卫生下乡”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资源乡镇卫生院工作。


打印 关闭

主办:太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