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2018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市县委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加速追赶超越,实现绿色崛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刺之年。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奋力实现全面小康,根据市发改委《关于开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市发改规划发〔2018〕160号)精神,我县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开展全县《“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规划纲要》执行情况
“十三五”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打造“中国达沃斯·仙境太白县”、建成小康太白为目标,以加快“四县”建设、推进绿色崛起为主线,聚焦脱贫攻坚,主攻项目招商,狠抓产业转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县域全域景区化,全县“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预期目标任务完成较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跃升。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2017年增速分别为10%和11%,今年预计增速10%,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65亿元,基本达到《规划纲要》11%年度增速目标;地方财政收入2017年突破亿元,今年预计完成1.085亿元,年均增速10%,达到《规划纲要》10%年度增速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前两年增速分别为24%和20%,今年预计增速16%,完成投资61.77亿元;三年累计完成总投资159.41亿元,占《规划纲要》目标的5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前两年增速分别为12.7%和14.4%,今年预计增速12%,全年预计完成6.13亿元,达到《规划纲要》12%的增速目标。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全县第三产业占全县GDP比例达到30.8%,较2015年增加3.9个百分点,提前达到《规划纲要》31%的目标任务;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例达到45.29%,较2015年增加0.69个百分点;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较2015年增加2.1个百分点。
3.生态文明水平持续提升。到2017年,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城污水处理率和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99.5%,森林覆盖率91.96%,比2015年增加2.46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前两年分别完成3.42%和3.33%,这五项约束性指标均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17年达到9.3平方米,全县空气质量优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25天,提前完成《规划纲要》310天的任务目标。
4.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2016年、201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达到3.89‰和3.94‰,城镇登记失业率2.91%和3.07%;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2017年分别达到99.8%和95.4%,以上约束性指标均完成年度控制目标任务。城镇新增就业前两年均超过2040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7年分别达到28639元和8961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9%和9.5%,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3.22﹕1缩小到3.2﹕1。
(二)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1.脱贫攻坚成效卓著。2016年、2017年,全县5787人实现脱贫、13个贫困村退出。已投入易地扶贫搬迁、生态避灾搬迁、危房改造补助资金1.2亿元,6个移民搬迁平房安置点全部建成,3个楼房安置点主体完工,一个正在建设,危房改造120户全部竣工。投资1.8亿元,实施54个贫困村道路建设、安全饮水、环境整治三大类257个基础设施项目,建成通村公路100公里、桥隧15座、游园广场18个、水面河堤23处,建成水源工程、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设施26处。推行嵌入式扶贫模式,全县新建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35个、专业协会25个,建成产业扶贫示范村14个、示范园25个、示范户166户。2016年、201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分别完成15312人和15247人。构筑健康扶贫“5+1”防线,全面落实兜底保障政策。积极学习兰考经验,整合充实包抓力量,健全管理制度,实现了脱贫包抓扛死肩、集中力量打硬仗的工作新格局,2017年太白县代表全省接受了国家年度考核。2018年,围绕3106人脱贫、41个贫困村退出、整县摘帽的总目标,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08亿元,建设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186个;创新完善产业扶贫政策支撑体系、产业结构体系、资金保障体系,构建“嵌入式”产业扶贫模式,全县41个贫困村实现了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或互助资金组织全覆盖,2946户贫困户受益。年度计划脱贫户中,837户安全住房已达标,33个村968户安全饮水达标,41个村建成标准化卫生室,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电力入户率100%。
2.绿色产业快速崛起。巩固蔬菜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效益,全县蔬菜品种发展到28大类390多品种,17个蔬菜品种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和欧盟等国有机蔬菜认证,10个蔬菜品种获得有机认证,“太白甘蓝”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太白高山蔬菜8个品种获得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蔬菜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蔬菜年产量保持在43万吨以上。在咀头、鹦鸽、桃川等镇建成莓类示范园10个,种植蓝莓、树莓、草莓3200亩。全县规模化养殖场23家,畜禽存栏达到31.5万头只,畜禽年出栏23.5万头(只)。发展土鸡、土猪5.4万头(只)、土蜂5.73万箱、林麝210头,细鳞鲑、金鳟、虹鳟10万尾,全县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1个,201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现价)11.33亿元,年均增速8%以上,达到“十三五”规划的8%年度增速目标。实施了京龙钨钼技改项目、太金公司黄金选矿工艺技改等重点项目,太白药王茶文化产业示范园新上生产线,药王茶通过“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评审,晁耀山泉水积极开拓市场,2017年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18亿元,增长25.1%;实现增加值6.8亿元,增长16%。三大骨干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93.5%,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完成产值10.97亿元,增长16.04%;有色金属冶炼业完成产值4.58亿元,增长70.16%;医药制造业完成产值6.1亿元,增长19.6%。林特产业初具规模,以核桃、板栗、山茱萸等经济林为重点,建设干杂果经济林9841亩,改造3286亩,建成市级核桃标准化示范园1个;制定《打造太白药谷振兴中药材产业的决定》,新发展猪苓9.66万窝,种植柴胡等其它药材6900亩。编制完成《太白县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2)》,出台《太白县现代特色苗木花卉产业实施意见》,新发展苗木花卉3030亩,全县苗木花卉面积超过6000亩。万和酒店、天汇商城一批商贸服务企业顺势而兴,全县旅游住宿接待床位突破5400张。借力“互联网+”,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农业互联网等新业态,县镇电商服务站点实现全覆盖,网上交易额达到860万元。
3.全域旅游热火朝天。《太白县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太白县全域旅游发展概念规划》通过评审,太白依托总规,在西安成功举办“秦岭中央公园·太白亚高原”5A级休闲度假旅游景区规划新闻发布暨项目推介会,一举推出6类42个重点项目,将太白的优势资源推向全国,为全域旅游描绘了美好蓝图。筹划多年的5A级景区县城大地景观、太白县智慧城市管理中心、虢川河水生态治理等8大类22个重点城建项目快速推进。顺利通过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复检。成功举办陕西首届冰雪旅游季暨太白县首届冰雪大会;青峰峡森林公园完成景观水系、栈道环线建设,发起向5A级景区冲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向旅游示范村转变,对姜眉路沿线4镇25村1400户民居实施外立面改造提升,建成马耳山、中明、下白云一批乡村旅游明星村;精心打造流沙崖等7个美丽乡村和大地岭等11个旅游示范村。我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荣膺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县、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县,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317.9万人次,旅游业收入22.3亿元。
4.城乡统筹全力推进。围绕打造“中国达沃斯、仙境太白县”总目标,全力推进5A级景区县城大地景观,拓宽改造县城新建路、凤鸣路等次干道路,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成免费公共停车场6个,城市旅游小火车、城市公交、数字影院正式投用。建安城市综合体主体完工,虢川河两岸生态环境治理PPP项目加速推进,自行车专用道路基贯通,智慧城市管理中心(游客接待中心)启动建设,完成县城区供热计量改造8.7万平方米,铺设天然气东输主管道15公里,供气用户4510户,其中居民用户4379户。凤太高速正在进行路基、桥梁、涵洞等工程建设,眉太高速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潘太路建成通车,县城二级客运站和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完成建设任务。县境内公路总里程达948.54公里,公交线路3条、公交车辆6辆,实有营运公共汽车60辆、出租汽车21辆。新增节水灌溉5140亩,治理水土流失2.8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600亩,治理河堤10公里,新修改造人饮工程49处,解决27512人饮水问题。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2038套10.19万平方米。固定电话5110门,移动电话用户60982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17.4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络宽带用户5963户。
5.民生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在全市率先推行“十三年免费教育”,全县公办幼儿园占比92%,实现市级教育强镇全覆盖;启动虢川河教育新区建设,建成教育“云校”智慧平台,承办了全国CBA篮球精英对抗赛、省级青少年柔道锦标赛,荣获省级全民健身示范县。成功创建为全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先进县、省级“双高双普”县、省级教育强县和首批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卫生人口事业稳步推进,实现县镇中医馆全覆盖,完成标准化镇卫生院、规范化村卫生室创建活动,跻身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大力推进生育政策、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治理机制综合改革,逐步实现计划生育工作向政府、社会、公民多元共治转变。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门诊医疗救助办法,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高龄生活补贴制度并轨,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丧葬补助标准达到全省最高水平。从2018年1月1日起,我县工伤保险基金实现省级统筹,养老保险金、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拓展残疾人教育、就业、康复医疗、法律保护等权利,残疾人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县图书馆、文化馆通过国家三级馆标准验收,各类文艺团体协会惠民文化活动实现常态化,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县城。不断巩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成果,全县食品药品监管水平稳步提升。科技事业不断创新,陕西太白黄金矿业有限公司获得陕西省2017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陕西太白山天然植物开发有限公司获得2018年陕西省第二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全县专利申请112件,专利授权52件。科研累计投入1800万元,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3000万元。
6.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和镇领导包村、镇干部包组(社区)、村组干部包户的“四级联包”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健全了县、镇、村三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网络,构建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不断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建立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目录管理制度。持续开展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涉黑涉恶犯罪的严打态势。完成城区视频监控升级改造及联网应用,建成县镇综治视联网系统,实现省、市、县、镇四级指挥调度联通。强化社区矫正和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狠抓流动人口、“三留守”人员、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服务和管理,治安防控能力和平安太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扎实开展“无邪教镇村(社区)单位”创建活动,深化反邪教警示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实现无邪教镇村(社区)创建全覆盖。持续强化隐蔽战线队伍建设,加强对敌斗争,全县连续10年未发生邪教组织和有害气功组织非法活动,未出现影响国家安全的事(案)件,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全县基本形成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全面启动“七五”普法规划,大力开展“依法行政模范机关”“诚信守法企业”“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全民法律素质普遍提高,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取得了新进展。
二、《规划纲要》实施保障措施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改善提升秦岭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标,严格执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调整完善《太白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全面实施国家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印发《太白县铁腕治霾“1+16”工作方案》《太白县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太白县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3+1+10专项行动方案》,全面推进燃煤削减、燃煤锅炉拆除、改气、改灶、改炕、改电、淘汰黄标车、油烟治理等任务,完成改炕3443个,改气515户、改灶4914户,拆改燃煤锅炉52台,淘汰黄标车137辆,完成餐饮业油烟治理192户。扎实开展造林绿化,栽植各类苗木728.9万株,完成关中大地园林化巩固提升7.2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89.5%提高到91.96%,完成天保工程封山育林1万亩,长防工程封山育林0.3万亩,中幼林抚育6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3000亩。编制畜离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对全县大型养殖场实行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整治,确立畜禽粪便无害处理重点养殖场2家。严格控制露天采石矿山数量,对全县18家露天采石矿山企业全部关停整治,其中已注销关闭9家,其余9家全部处于停产状态。全县完成造田造地0.4千公顷、栽植水保林13.77千公顷、栽植经济林果3.09千公顷、种草0.99千公顷、封禁治理26.14千公顷,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遏制。加快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建成贫困户光伏发电185户。
(二)坚持县域全域景区化战略。全县认真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的决定》,按照景区化理念打造城镇、河流、村庄、园区和企业,配套关联产业,使生态旅游成为支柱产业,实现生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县围绕“一核两线四板块”(以县城为核心,以姜眉公路和太洋公路为轴线,打造户外运动、避暑度假、农业观光、原生态民俗四大板块)总体布局,以5A级景区县城为龙头、以王牌景区为支撑、以特色镇村为补充,完善县域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政策扶持,让太白的青山绿水、城镇乡村呈现景区化的景观、环境和风情,拥有景区化的道路、资源和产品,具备景区化的业态、服务和文化,展现景区化的品牌、形象和魅力,实现景区建设品牌化、工程建设景观化、服务设施标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全域风貌景区化,让群众诗意栖居、让游客留恋往返。到2020年,重点项目和王牌景区建设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全面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旅游各项指标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0%以上。把太白打造成全国驰名的避暑度假胜地、户外运动高地和休闲养生福地。
(三)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投资就是抓落实”的理念,每年均将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年度追赶超越任务予以下达。2016年、2017年全县实施重点建设项目228个,其中:新建项目117个。共完成投资94.27亿元。5A级景区县城大地景观、建安城市综合体、石沟水库、虢川河生态环境治理等大项目高标准推进;太凤高速启动建设,眉太高速即将开工,圆了太白人民梦寐以求的高速梦。西北地区建筑单体最大的悦豪假日酒店开业迎宾,万和商务中心建成投用,与西部投资集团成功签约黄柏塬景区综合开发项目,重点项目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2018年确定县级重点项目154个,年度计划投资65亿元,其中承担市级重点项目29个(续建项目13个、新开工项目16个),年度计划投资41亿元,现已开工20个,完成投资9.5亿元。虢川河两岸生态治理、5A级景区县城大地景观、户太冰葡萄产业园等项目进展较快。
(四)不断强化招商引资。借助西洽会、西交会等节会平台,组建招商小分队,由县级领导带队定点定向上门招商,积极与北京同仁堂集团、北京安泰集团、贵州中港旅业等知名企业加强联系,先后引进中铁二十三局、上海越仑、陕西交投一批实力企业挺进太白。2016年、2017年全县成功引进秦岭蜂文化休闲养生园、虢川河生态旅游度假区、虢川河生态环境治理、世纪翡翠庄园、户太冰葡萄产业园等重大项目6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4个,10亿元以上产业化项目13个,实现到位资金47亿元,其中省际到位资金35.8亿元。2018年上半年,按照全市常态化、专业化、精准化招商要求,组建19个招商组团,结合全域旅游、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推介的体育运动中心、医疗康养中心50余个项目,赴“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开展点对点招商,新引进项目22个,亿元以上项目17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4个,实现合同、协议引资119.36亿元,到位资金14.67亿元,省际到位资金8.36亿元。
(五)持续推进深化改革。以优化政务环境、推进绿色发展为主线,在深化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上狠下功夫,2017年全年共向社会公布权责清单4127项,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0项。实施“多证合一”,深化“先照后证”改革。“双随机”监管全面铺开,全县94家法人事业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赋码工作全面完成。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开展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用。积极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制定《太白县普惠金融(2016—2026年)发展规划》。全面规范涉企收费,将全县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降为零。农村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太白县产业脱贫项目管理细则》《太白县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全面执行。文化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完善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办法,推进意识形态责任全面落实。加快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改革,实现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常态化。社会民生体制更加健全,设立健康扶贫基金,与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民政救助共同降低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负担。加力推进教育体育资源共享改革,太白咀头中学、育才中学体育场全面开放。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失信“黑名单”制度,调处工资类突发性事件11起,为299名农民工追讨工资433.47万元。司法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县法律服务中心建成投用,累计提供法律咨询420人(次),办理公证事项42件、诉讼案件80件、援助案件85件。完善审判权运行机制,制定《太白县人民法院审判团队管理办法》,成立了以员额法官为主的专业审判团队5个。
(六)强化苏陕扶贫协作。2017年以来,全县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省市决策部署,把苏陕扶贫协作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苏陕扶贫协作迈入新的阶段。组织保障不断加强,建立了扶贫协商推进机制、两地互访沟通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深化人才交流,我县4名干部、贾汪区6名干部互派挂职;贾汪区第一期6名援医全部到位,6所学校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加快实施扶持项目,编制《太白县“十三五”对口帮扶项目库》,入库项目9个,总投资7002万元,计划对口协作资金1496万元。2016年、2017年落实对口资金280万元,实施苏陕对口协作项目4个。贾汪区设立太白县旅游和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不断促进产业合作。加大劳务协作,贾汪区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类用人单位需要,为我县提供就业岗位4590个;积极举办大学生创业培训班、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班,全县已有94人参加创业就业培训。2018年确定四方面苏陕协作重点工作任务。一是完善对口协作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框架协议和联席会议制度;二是全力推进援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中华蜂养殖、光伏扶贫等3个产业合作项目建设进度,确保2018年投产达效;三是加大人才互派力度,每批互派2—10名干部交流挂职,年内不少于4批次;四是全面拓展合作领域,通过贾汪电视台太白宣传专栏等媒介,大力推介太白旅游资源,力争年内引进游客10万人次。通过开展创业就业技能培训、举办专场招聘会,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000人。
通过对“十三五”规划实施前二年和后三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及预测,全县《规划纲要》确定的27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基本达到预期。其中:9项约束性指标全部达到年度控制目标,有城镇水质达标率、县城污水处理率、社会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3项指标已提前达标;18项预期性指标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脱贫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旅游业收入、空气质量优于二级以上天数、公办幼儿园占比等6项指标可提前达到预期目标。《规划纲要》提出的重点任务均能较好完成或超额完成,建议对全县《规划纲要》不作大的修订,只需在每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过程中做好衔接。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城乡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随着太凤高速、眉太高速的相继启动实施,制约太白发展的交通瓶颈逐步破解,但镇村农田水利、防洪保安等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二是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但产业链条仍不完善,品牌优势不明显,农产品附加值水平低。三是县域经济总量不大,结构单一,转型发展压力大,产业发展层次低。园区聚集效应和拉动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四是生态保护责任重大。我县位于秦岭生态保护核心区,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与投入不足的矛盾逐步突现。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脱贫攻坚。全面实施脱贫攻坚“三步走”战略,确保2018年实现贫困县摘帽、41个贫困村退出,1072户3106名贫困对象脱贫,脱贫退出各项指标全面达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贫困对象“两不愁、三保障”,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推进落实“搬、给、扶、建、帮”五大方略,大力实施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以促进增收为突破口,整合资源,集中攻坚,同步落实健康扶贫、教育扶贫、转移就业、生态脱贫、兜底保障政策措施,举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使贫困人口同步够格迈入全面小康。
二是推进全域旅游。精心修编全县旅游总体规划,把规划细化为项目,推进县域全域景区化,构建西部慢城、中国养心城。按照生态化、有机化、主题化、创新化、全域化开发理念,以全域景区辐射带动一产、二产向生态旅游产业聚集,推进“旅游+体育+养生”产业品牌实施。成立旅游平台公司,加快智慧景区建设,加强景区景点资源整合,改革对外宣传,实现总体化营销。建设旅游文化产业园,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运动文化、农耕文化、养生文化体验区,以姜眉路、太洋路为主线的三国文化、古道文化展示区。建立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完善与全域景区化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开发管理体系。到2021年,创建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3个,以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把县城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把太白打造成全国公众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三是提升基础设施。经过三到四年努力,建成太凤高速、眉太高速,实施太洋路升等改造,一举打破交通瓶颈,构建联通省内外、覆盖县镇村的公路网。石沟水库、龙王河水库建成投用,全面完成石头河综合治理。通过实施姜眉路沿线民居改造,县域出入口大地景观构建,形成独具太白特色的县域风格。把县城建成5A级景区,虢川河“一河两岸”组团式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翠矶山城市主题公园、建安城市综合体、欧式商业街开发一大批项目建成投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飞速跨越,功能更加完善。
四是壮大主导产业。坚持走“错位发展、特色取胜”的产业之路,推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按照园区引领、项目带动的思路,壮大秦西、煜群等龙头企业,提升蔬菜品质,巩固10万亩蔬菜基地,力争发展有机蔬菜2万亩,累计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速莓类产业发展,种植莓类2.5万亩,推进高山蓝莓出口创汇及深加工生产,建设“中国蓝莓之都”。中药材产业围绕打造“太白药谷”,启动建设珍稀中草药博物馆、养生文化体验观光园、园林式中药材观光景区创意项目,加快推进大型中药材集散交易中心、珍稀中药材育种基地、医养结合产业园重点项目。新兴产业以建设“智慧太白”为目标,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建成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中心,推进县城核心商业圈、特色商业街及镇村商业点建设。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金融、信息、法律、家政新兴服务业,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业态。
五是构建普惠民生。建成虢川河教育新区,推行十五年免费教育,着眼提升教育质量,实施优质教育资源普及行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大优质医疗人才引进力度,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巩固新一轮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创建成果,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设大型体育比赛场馆和专业训练基地,打造全国高山运动基地,创建国家“旅游+体育”示范区,推进全民健身,建设“健康太白”。扎实推进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险合一”改革,着力构建以低保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公益慈善和社会帮扶为补充,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网。
太白县人民政府
2018年8月24日